《如何確保你的人生 100% 失敗?》

《如何確保你的人生 100% 失敗?》 cover

2021

目錄

  • 要讓人生失敗,只要盲目成長
  • 為什麼成長會帶來毀滅?
  • 抵抗成長的新勢力
  • 別因為成長讓你迷失方向

要讓人生失敗,只要盲目成長

想要讓你的人生失去重心、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汲汲營營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忙碌,某一天回首發現自己已經忘記怎麼獲得快樂。那麼,你只需要盲目的追求每一次成長

我們都相當渴望成長,彷彿沒有掌握成長的機會就被朋友甩在身後。所以我們只要看到成長的機會(不論是收入、名聲、生活品質...)便毫不猶豫的撲上去。

但可怕的真相是:成長並不完全是好事。成長同時帶來好的與壞的改變,端看你如何使用它。如果我們學會分析成長包含的成本以及自己真正的渴望,就能更聰明的評估每一次成長的機會。

我們的人生是一場難能可貴的冒險,成長與機會就像路上大大小小的資源。你需要這些資源幫助你抵達目的地,但盲目的撿起所有看見的東西,就會被沈重的行李壓垮。只要做好兩件事就能夠避免陷入這樣的窘境:看清自己的目的地以及警慎評估每一次成長的機會的效益與成本。

為什麼成長會帶來毀滅?

成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是不勞而獲的東西,相反的往往是努力的實踐家才能把握成長的機會並投身其中。有時候還要帶點運氣。因此大部分人並不認為自己努力過後獲得的成長會帶來什麼壞處。

不過忽略下述兩個概念,可能使你選擇了錯誤的成長機會,反而會對人生造成打擊。

1. 支出與收入的特性不同

我們都需要金錢來維持生活,個人的支出通常代表你目前享受的生活品質,隨著收入升高通常都會帶動生活品質的提升。20 世紀以來的消費主義驅動我們為提升生活品質而努力賺取更多收入。

支出相較於收入不同的地方在於:收入難以上升且容易減少,支出難以下降卻容易增加。

帶來生活品質的消費大致區分成硬性與軟性,硬性可能包含:房貸、房租、車貸;軟性例如:每年想出國、每一季需添購衣服、每個月要吃幾回高級餐廳甚至每天來杯星巴克。曾經滄海難為水、先泰山而小天下,以我過來人的經驗,降低生活品質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有錢過後才變窮。

Luxury

支出提升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大部分人低估了將它降低的難度。

反觀收入,收入大多依靠外部,包含工作或投資的收入,自由工作者或創業家則倚賴顧客或者特定業主。依賴外部的東西都有一定的風險,如果從畢業後開始工作,可能需要工作 40、50 年,太多難以預測的事情都有可能讓收入上升或下降。譬如 2020 年的疫情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

不論看起來多穩定的收入,它一定存在波動。重點是你的生活品質跟收入之間的緩衝是否足夠承受衝擊?當你的支出與收入相當接近時,收入因為波動下降,支出卻降不下去,就會讓系統快速崩潰。

這跟盲目成長有什麼關係?

成長通常讓你更有能力、更聰明、更有錢。但要注意成長也可能需要你在金錢上的支出增加

當你的收入增加時,可以嘗試控制生活品質的上升。這不代表你要過的克難,而是讓收入與支出間多一點緩衝的空間。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需要 100 坪的房子、兩、三百萬的汽車。

總歸來說,如果收入成長本身伴隨更高的支出成長,你應該仔細評估。

2. 忽略人生的其他面向

在成長的路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眼睛死盯著單一目標,無視一路上經過的所有東西。我們的專注力是最重要的資源,某些人也很認真地將專注力投注在目標上。不論成功或失敗,我都尊敬他們的行動力。

如果你清楚方向,正逐步邁進心目中的夢想地,那無話可說是段精彩的人生。就怕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拼盡全力追逐的是別人或社會價值觀設定的目標。

人生是萬花筒結構的,從不同方向看都會帶來不同感覺。某個角度你看似成功、另一個角度可能一事無成。我們無法面面俱到,但是可以拿捏心中的比重,嘗試平衡自己在乎的事物。我在過去的文章也提過,長期失衡將使你不快樂。

近幾年風行的極簡主義,重視的是專注力與個人感受。他們減少物品的數量並非排斥消費,而是希望生活環境充斥的只剩下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努力的讓自己專注在所愛的事物上。

成長難免要求你投入更多的專注力、時間與體力,這是追求成長的投資。我們都需要成長才能變得優秀。那麼好好評估這個成長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就顯得特別重要。

抵抗成長的新勢力

一人公司工作者

保羅.賈維斯(Paul Jarvis)在《一人公司》提出美國新生態的公司模式,特徵有:彈性、自主、快速以及簡單,可以說自由工作者就是沒有公司行號的一人公司,當然你想要成立公司也可以。據報告,2019 年在美國 23 ~ 38 歲年輕人中自由工作者已經超過 1/4。其中許多人採取的策略就是質疑成長精準客群,他們深知規模的成長將伴隨支出的增加,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處理衍生的業務,例如:客服、員工管理、新客戶開發與帳務處理。

他們不想要將精力花在這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所以在追求成長的同時,會好好審視成長是否會讓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

這觀念與一般大企業的模式相左,當事業大到一定程度之後會有規模效益,也就是規模化將使單位產品的成本下降,獲利提升。但這邊的規模是説麥當勞、全國連鎖便利商店一樣龐大的企業,對自由工作者來說這種商業模式並不適合。

更適合他們的方式是尋找更精準的目標客群,在更小的市場做到其中的 Top 1。多年前我閱讀 Tim Ferriss 的《一週工作四小時》知道了這個概念,在書中他稱呼這樣的領域為「Muse」,定義為大集團看不上的小市場,但對只要養活自己一個人的自由工作者足夠了。

有個例子,有個人觀察當時的運動品牌大廠賣的運動襪大多針對慢跑、籃球、網球...等等各類運動。這個人自己是慢跑愛好者,他發現市場上沒有針對慢跑設計的襪子,他常常需要套兩層襪子才能避免長途的馬拉松結束後腳的不適感。這種馬拉松專用襪子就是大廠看不上(客群太小)而個人有機會做到第一的領域,這就是個 Muse。故事的結尾,他專門製作與販賣服務馬拉松跑者的襪子,收入無法比擬大企業,但比他上班時期多的多。

精準客戶不論在個人品牌建立、維護粉絲、專注所愛上有很大的幫助,這部分未來我會寫文章討論。另一個好處是,縮小規模走跟成長相反的路,可以避免成長帶來的壞處。

FIRE 理財族

FIRE 理財族是美國掀起的新風潮,FIRE 也就是「財務自主,提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運動。當然你要理解成炒老闆魷魚也行啦。財務自由是要在滿足了基本的資本後,改為追隨熱情,享受自由與彈性。概念上很像自由工作者,不過他們是將退休期前,並且退休之後大多數人選擇不再工作。

Fire Chart

具體的做法有兩個方向:1. 降低生活品質、2. 累積退休資金。

FIRE 本質上是一種對抗消費主義的理念,他們不認為消費是快樂的來源,自由、彈性與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才是。但是降低生活品質是很困難的事情,除非你還沒有提升上去。所以對他們來說,第一步是自我閹割的陣痛期:你可能需要退掉 World Gym 會員與 Netflix,到電影院看電影也變成奢侈的行為。

降低生活品質的支出後,第二步是計算新的生活品質需要的年支出,假設新的支出為 50 萬台幣,那麼 50 萬乘上 25 等於 1250 萬就是你的目標。最後一步,你要將收入的 50% ~ 70% 存起來,購買股票指數型基金,追求十到十五年後資金達到目標數字。

年支出 * 25 = 目標存款

股票指數型基金長期來說年回報率約在 4%,因此這位達標的 FIRE 族每年約有 1250 萬 * 0.04 = 50 萬可以使用,股票收益當作生活費,然後選擇退休。

當然我不太喜歡的這個作法,有兩個原因:1. 以台灣普遍的薪資來說不太適合、2. 工作也是使人生快樂的來源之一,只要你在做對你有意義且熱愛的事情。

儘管如此,FIRE 提出值得我們反思的想法:追求熱情、享受自由與彈性是跟事業一樣重要的事。大多時候盲目追求成長反而使我們的熱情被消磨、自由被綑綁。

如果想趁年輕不退休就享受生活,一輩子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自由工作或一人創業都是不錯的做法。

別因為成長讓你迷失方向

這不是一篇反對追求成長的文章,也不是鼓吹大家下班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打電動(雖然我也很愛打)。不論人生或事業,想要做到更好,成長都是必經之路。不過成長代表著改變,變得更好、也變得更不同。

我們每一天至少能擠出兩、三個小時屬於自己的時間吧,只要妥善易用這些時間,你可以學習許多技能、經營副業。某些命運的瞬間你會遇到高速成長的機會,只要把握住了,人生或事業將會有巨大的改變。

只是,如果可以以的話請放慢步調,最好事先就花點時間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與渴求,評估這個成長的機會帶來的改變將使你接近真實渴望的終點,還是使你偏離軌道。

Paths

後疫情時代,美國許多上班族面對回歸公司上班這件事情掀起了離職潮,他們因為遠距離工作嚐到了自由控制時間與工作地點的美好,拒絕回到每天進入公司上班的日子。

YOLO (You Only Life Once, 你只會活一次) 的口號成為當代年輕上班族的理念,他們堅信人生在世過一次自己熱愛的生活非常重要。人們不希望將時間全部投資在工作上(當然這個工作本身是你的熱愛那另當別論)。

大津秀一醫生在臨終病房照顧了一千個臨終病患後寫下《臨終前會後悔的 25 件事》,第一名就是「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別因為成長讓你迷失方向,你的「想做的事」是什麼?面對每一個新的成長機會,希望你思考一下,這會不會帶我前往真正的夢想地。

linengine@gmail.com

Taipei, Taiwan

sig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