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跟「效果」的區別,談「超速學習」的第一原則:後設學習
這幾天看了 Scott H. Young 的<<超速學習>>,目前看到第三原則,其中第一原則的內容讓我有許多感觸, 是一種概念上的連結,它讓我對於自己這幾年學習新事物的方式有了更明確的解釋。 我驚訝的發現這一條原則原來跟我三年前為了找工作學習程式語言時採用的方法有一樣的概念。
它就是第一原則:後設學習。
我想延伸我在『如何成為前端工程師,當你不是相關科系、不會任何程式語言』的『如何準備,有什麼訣竅』章節中提到的『有效』跟『有效率』的觀點, 進一步說明這樣的觀念如何在當時幫助我快速找到第一份工作。
先來說說「效率」跟「效果」
如果讓我再次闡述『有效』與『有效率』這兩種觀念的不同,我會更加傾向將它們稱為『效率』跟『效果』。效率代表著你能夠做得多快,花費更少的時間來達到設定的目的。效果則是你做的事情對於你完成目標產生的效益有多高。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參加一場越野尋寶競賽。想像我們在廣闊的平原上,這個平原的某處藏有寶藏,而你想要盡快找到這個寶藏。效率在這時候就像是你移動的速度,你可以更快的由A地點跑到B地點。而效果則是你每一次的移動讓你向著寶藏移動縮短的距離。
這裡反映了兩個有趣的現象。首先,移動的快速不一定能夠更快的接近寶藏,有可能反而使你更快地遠離寶藏。其次,這些原則要成立有一個先決條件:你需要先知道寶藏(目標)的存在。
第一原則:後設學習
『後設學習意味著學會如何學習。』這是書中對於第一原則的概括描述。當然這裡提到的如何學習意義比字面上要廣泛許多。它概括包含了:一份對於需要學習什麼的自我認知、一套良好的計畫、對於完成目標做直接的練習方式。
可以說,後設學習意味著使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學習。也就是對於你達到目標(拿到寶藏)可以更快的方法學習。例如:具有看出一個科目如何運作的能力,包括該精通什麼樣的技能與資訊,以及有什麼可行的方法能有效的辦到。
開始使用後設學習的框架時將要學習計劃拆解成三個部分:「為什麼?」、「做什麼?」、「如合做?」
為什麼?
這個「為什麼」就是我最愛掛在嘴上的目標導向。先問自己這個學習計畫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學習完成之後是為了要達成什麼目標?
三年前我學習程式語言時的「為什麼」是為了找到第一份前端工程師的職缺,那麼演算法、計算機概論、設計模式的技術就不在我的學習目標內。這並不代表這些技術不重要,我現在也需要在工作的空擋學習這些知識。它們使你成為更好的工程師,不過並不在找到『第一份前端工程師的職缺』的學習計畫的目標範圍內。
做什麼?
有了「為什麼」當作目標後,進一步思考要達成這個目標,最有效果的做法是做什麼事情?
三年前我學習程式語言時的「做什麼」是累積各種技術的作品集。因為作品集可以讓面試官知道我是在入取後馬上可以使用的即戰力,並且因為作品包含了大部分 Junior 工程師需要的技術(Ajax, RWD, NPM Packages…),對於達到求職的目標非常有效果。
進行「為什麼」的研究時可以使用兩種方法:
1.專家訪問法
利用跟已經達到你愈達成目標的人談一談,你會對於達成自己目標的方法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譬如你想轉職前端工程師,你認為學習 jQuery 跟刷 Leetcode 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這樣嗎?你可以直接問那些已經在業界的人。聯絡那些你認識的工程師或者參加工程師的聚會並禮貌的向與會人員攀談。
2.網路研究法
一套我用到現在的方法:去任何求職平台上看看你喜歡的公司開出來的職缺的技能需求。利用網路查詢暸解這些技能的意思。當你看的數量夠多時,你會慢慢有些概念。或者你可以配合專家訪問法,將你列出的「做什麼」清單拿給那們修改。
如何做?
現在你已經知道你的目標,以及達成這個目標要學習的項目。最後的問題是:要如何學?
首先先了解與「為什麼」中找出的目標一致的學習領域。當你要轉職成前端工程師,你可能找到的學習領域是完成作品集需要的基礎技術。例如:HTML、CSS、JavaScript、Git、GitHub Page、API…
再來面對面對這些學習領域,不論你採取什麼途徑學習,舉凡:網路文章、線上課程、實體課程、私人教練…你要將跟你的目標不一致的要素延遲。例如你的目標是學會實際做出網站的能力,演算法、設計模式就晚一點再學。
這邊需要累積更多的經驗才能夠更加靈活的拿捏。當你使用這套「為什麼?」、「做什麼?」、「如合做?」的後設學習模型越多次,你會越了解可以割捨的部份。
結論
後設學習簡單來說就是:找到明確的目標、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做最重要的部分這三個步驟的結合。只不過<<超速學習>>在第一原則中提供了一個可以使用的模型,讓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具體與可行。
或許是因為這個方法在三年前被我無意間使用過後,今天讀到這個方法的解釋時讓我有種把思路看清楚了的感覺,才會如此喜歡它吧。